在潮州,春风拂过的庭院,仿佛是时间的见证者,它见证了人们用手工炒制的橄榄炭在竹炉上烹煮茶叶的温馨场景。正如现代诗人邱在《潮州春思》中所描绘的:“院子里的春风在天上呷着茶,竹炉和橄榄炭都是手工炒的。我们用小沙锅试试虎山的圣母泉吧。” 这便是潮州人延续数百年的生活方式——工夫茶。
工夫茶,源于明代,盛于清代,是潮州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茶艺,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社交方式。在潮州,无论是繁华的市区,还是宁静的乡村,都随处可见人们品茗的身影。品茶在这里,不仅仅是解渴,更是联络感情、交流信息、闲聊取乐,甚至是洽谈贸易的社交场合。
工夫茶的文化内涵丰富,其特别之处不在于茶的本质,而在于配置精良的茶具和器皿,以及悠闲自在的烹调方法。 翁惠东在《清朝野史大观清代述异》中提到:“功夫茶的特别之处不在于茶的本质,而在于配置精良的茶具和器皿,以及悠闲自在的烹调方法。” 功夫茶的茶具由许多件组成,如茶壶、茶盘、茶杯、茶垫、水瓶、龙缸、水碗、红泥炉、沙窑、茶托和羽毛扇等。这些茶具的产地和制作工艺都有讲究,如江苏宜兴的朱砂壶,以小、浅、老为佳;茶杯则要求小、浅、白。
工夫茶是关于茶的烹饪艺术。 它有十种方法,包括活火、虾水、采茶、灌茶、热杯、火锅、高洗、泡沫覆盖、顶喷、低筛。这些方法也被总结为“高冲低洒,浓眉覆沫,关公巡城,韩信点兵”,或称为“八步法”。茶疗前的准备工作从火到开水,再到茶具的洗熨。茶叶分为粗茶和细茶,放入茶壶中,粗的放在底下,中的放在中间,细的放在上面,七八成。
开水的温度也是至关重要的。 正如苏东坡所说:“蟹眼已过鱼眼,第一次烧开的水最好。” 注意高冲,开水从茶壶边缘冲出,避免冲入茶壶中心,防止冲破茶胆。泡茶时溢出的白茶沫要刮掉,用茶壶盖刮掉。茶壶盖盖好后,用开水冲洗盖子。茶叶筛选前热杯,先热杯,一个可以消毒,一个可以加热杯子。茶筛讲究低筛。将茶壶嘴靠近摆放整齐的茶杯,然后像关公巡城一样不断筛洒每个杯子里的茶叶,以示一视同仁。一壶茶必须经过筛选,循环洒出,这样才算用尽,也就是所谓的韩信点兵,越多越好。
在潮州,工夫茶不仅仅是一种生活习俗,更是一种精神追求。它代表着潮州人悠闲的生活态度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正如那春风中的茶香,悠然飘散,沁人心脾,让人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