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来深入了解武夷岩茶的制作工艺,特别是其中的晒青环节。武夷岩茶,作为中国乌龙茶的代表,其独特的岩韵和香气深受茶友们的喜爱。以下,我们将从茶叶的组织形态、大红袍的属性、普洱茶与紫芽茶的区别、茶青与炒青的对比、中茶6561的原料,以及岩茶加工工艺流程等方面,为您揭开武夷岩茶制作的神秘面纱。
茶叶的组织形态丰富多样,大致可分为条形、卷曲条形、圆珠形、扁形、针形、尖形、花朵形、束形、片形、雀舌形、环钩形、团块形、螺钉形以及粉末形等。条形茶长度远大于宽度,外表圆浑或棱角分明,条索紧结,如绿茶的炒青、烘青、晒青等;卷曲形茶则条索紧细卷曲,白毫显露,如碧螺春、高桥银峰等;圆珠形茶颗粒细紧滚圆,形似珍珠,如珠茶、涌溪火青等;螺钉形茶条顶端扭转成圆块状或芽菜形,如铁观音、闽南青茶等;扁形茶包括扁条形、扁片形,如西湖龙井、杭州旗枪等;针形茶条紧圆挺直,两头尖似针状,如银针、松针等;花朵形茶芽叶相连,宛似花朵,如白牡丹、绿牡丹等。
我们谈谈大红袍。大红袍属于乌龙茶,是半发酵的,因此不分生茶和熟茶。大红袍是武夷岩茶中品质最优异者,采摘3到4叶开面新梢,经晒青、凉青、做青、炒青、初揉、复炒、复揉、走水焙、簸拣、摊凉、拣剔、复焙、再簸拣、补火而制成。其品质特征是外形条索紧结,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汤色橙黄明亮,叶片红绿相间。
普洱茶与紫芽茶是两种不同的茶类。普洱茶主要产自中国云南省普洱地区,采用大叶种茶树的嫩叶制作,包括生普洱茶(青茶)和熟普洱茶(熟茶)。紫芽茶则以特有的武夷岩茶为基础,采用茶树的嫩芽和嫩叶。在制作工艺上,普洱茶经历发酵(熟茶)或者发酵后再经过储存(生茶)的过程,以产生其独特的陈香和口感。而紫芽茶一般经过摇青、杀青、揉捻、焙火等传统工艺制作而成。在口感和风味上,普洱茶醇厚、浓郁,可能带有陈年的陈香气味,而紫芽茶则鲜爽、清香,具有浓郁的岩韵和花果香气。
茶青和炒青是茶叶制作中的两个重要环节。茶青,又称茶菁,是指茶树鲜叶,包括单芽、一芽一叶等细嫩原料,以及开面叶或对夹叶等成熟原料。炒青则是杀青和干燥的统一,通过高温炒制,使茶叶中的青气基本消失,产生熟香。杀青是茶叶制作的专业术语,类似于家里炒青菜,散失水分,散失青草气,保留清香。烘青是干燥的方式之一,通过炭火、电烘箱等烘干。做青是乌龙茶的核心工艺,通过摇青、晾青和等青结合,促进香气等内含物质的转化。蒸青是杀青的方式之一,将茶鲜叶上锅蒸一下,再晒干。晒青是干燥的方式之一,将茶鲜叶摊放到太阳下面晒干。
中茶6561是中国茶叶公司于1965年至1968年之间生产的一款茶叶,是中国茶叶公司的经典产品之一。关于中茶6561的原料,目前并没有确切的公开信息。不过,根据一些茶叶专家的分析和推测,中茶6561可能采用了多种不同的茶叶原料,包括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福建武夷岩茶等。
我们来看看岩茶加工工艺流程。武夷岩茶的制作工艺为鲜叶采摘(中开面采3~4叶)、晒青、晾青、二晒二晾或加温萎凋、做青、杀青、初揉、炒熟、复揉、水焙(毛火)、搧簸、凉索、毛拣、足火、团包、炖火、毛茶等工序。做青是武夷岩茶的关键工艺,在这个过程中形成武夷岩茶的品质特征。岩茶加工完成后,条索卷曲肥壮,色泽乌润而碧绿,香气馥郁幽雅(岩骨花香),滋味醇厚甜滑,饮后齿颊留香,独具“武夷岩韵”。汤色橙红明亮,叶底柔软碧黄,红边明显,为乌龙茶名贵品种之一。
通过以上内容,相信大家对武夷岩茶的制作工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希望这篇文章能为您解答关于武夷岩茶制作工艺晒青和武夷岩茶制作工艺流程图的疑问。再次感谢您的阅读,欢迎再次光临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