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华,一位被武夷山人尊称为“德化大叔”的茶叶大师,一生致力于武夷岩茶的研究与制作。他曾任武夷山茶叶研究所所长、福建武夷山北斗岩茶研究所所长、福建武夷山爱德华实验茶厂厂长,并于2006年被授予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红袍代表性传承人,2007年被武夷山市委市政府授予武夷山市科技突出贡献奖。陈德华与武夷岩茶结缘于1963年,自那以后,他与武夷岩茶的故事便成为了传奇。
制作工艺的复杂性与传承
武夷岩茶的制作工艺复杂,技艺精湛。除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优良的鲜叶原料基础是不可或缺的。陈德华强调,掌握技术、观察时间、气候等都是制作岩茶的关键。他提到:“且看青而泡茶,且看天而泡茶。”这句话道出了岩茶制作中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和尊重。至今,我们仍沿用祖先留下的那套方法制作岩茶。在制作过程中,其他工序的机械操作质量不如手工操作,因此有“手工制茶”的说法。
陈德华亲自演示了制作岩茶的传统工艺全过程,包括晒干(萎凋)、摇动、油炸、揉捏和烘焙等步骤。他提到,以前茶叶都是挂在竹篮上晒,现在则直接铺一块布在地上,这样晒得更多更快。摇青和发酵是形成优质绿茶红边的关键,而炒青则需要承受铁锅的高温。扭转是一项需要耐心的体力劳动,而烘焙则是低温烘焙慢炖的关键工序。尽管机器精确的温度控制提高了效率,但陈德华认为,炭火的魅力无法替代。
陈德华的传奇人生
陈德华的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1963年毕业于福安农业学校,此后便投身于武夷岩茶的研究与制作。他对大红袍的贡献远远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制茶人。从事武夷岩茶名杉品种研究40余年,特别是对大红袍的修剪、繁育、制作技艺做出了决定性的杰出贡献。他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红袍传统工艺技艺首批代表性传承人。
陈德华的第一次无性繁殖成功培育出了原始的大红袍茶树;第一个研制成功大红袍商品茶;他第一个恢复了传统的武夷龙组凤饼紧压茶,制作大红袍茶砖。开启了大红袍的全新时代,成为现代大红袍价值记录的开创者和引领者。他烘焙的特级大红袍,多次卖到十几万元,他父母做的一件60克的大红袍,卖到了56万元。
陈德华的成就不仅体现在对大红袍的制作上,更体现在他对武夷岩茶文化的传承与推广。他不仅是一位技艺高超的制茶大师,更是一位武夷岩茶文化的传承者。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茶人,为武夷岩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陈德华的一生,是对武夷岩茶制作工艺的传承与创新的最好诠释。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将武夷岩茶的制作技艺推向了新的高度。他的故事,不仅是一段传奇,更是一段对传统工艺的尊重与传承。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期待着陈德华和他的后继者们,继续为武夷岩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